2025年2月21日,富华资本管理合伙人王秀钧博士受邀出席《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线上论坛直播,围绕《投资可持续创新:跨国巨头与风投如何押注未来》主题,与百事公司高管、“绿色加速器项目”导师、知名投资人就投资可持续创新等话题展开精彩对话。
下文为王博士采访节选,供大家参考:
Question 01 ▼
富华资本重点投资领域,为什么气候技术、能源转型、材料转型为优先考虑的方向?
富华资本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聚焦于以净零转型为目标的硬核科技早期投资。在此之前,我本人主要投资半导体行业,曾在硅谷从事半导体投资。那么,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转变呢?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大约15年前,我的孩子还小,我每天开车送他们上学,路上会和他们聊聊学校老师教的内容。有一天,他们提到学校在讲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如何导致地球暖化和气候变迁,进而对人类社会的潜在影响。我们聊了一会儿,下车时,女儿突然说了一句:“Dad, it's all your generation's fault(爸爸,这都是你们这一代人的错)。”事实上,正是过去几十年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了我们今天面临的气候变迁问题。当时我就在想,如何结合我的风险投资专业背景,应对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虽然个人的贡献可能微不足道,但总要有人开始行动。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我的孩子们感到骄傲。于是,从那天起,我决定将新基金完全聚焦于以实现净零转型为目标的硬核科技投资。
我们的投资方法依然保持不变,但在细分赛道上,我们从上至下分析,发现要实现净零转型,60%与能源相关,40%与循环经济相关。因此,能源储存(Energy Storage)、能源效率、绿色出行(Green Mobility)等领域成为我们的重点。此外,石油化工(Petrochemical)向生物化学(Biochemical)的转型也非常重要。例如,我们投资的项目公司微构工场,专注于PHA产品,已经与百事公司展开合作。
那么,我们如何选择被投项目呢?我们的方法是寻找供应链中的“技术断层”(Technology Discontinuity)。由于VC资金有限,我们要四两拨千金地精准投资于关键技术。当我们发现某个痛点,并且有创业者的技术能够解决这一痛点时,我们相信,他在解决气候变迁问题的同时,也一定能产生商业价值。举个例子,绿色出行(Green Mobility)对百事这样的民生产品公司非常重要。十多年前,新能源车刚刚兴起时,最大的痛点是里程焦虑。即使现在,里程焦虑仍然是电动车用户面临的问题。我们从里程焦虑出发,追溯到电池技术,发现问题的核心在于能量密度。要提升能量密度,需要添加一种名为碳纳米管的添加剂。因此,我们在十多年前投资了天奈科技,一家专注于碳纳米管的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天奈科技不仅成为国内领先的碳纳米管供应商,还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如今,30%-40%的新能源车都使用了他们的产品,这不仅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还增强了电池的安全性和寿命。这个案例表明,即使是小规模的VC投资,也能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天奈科技已在上海科创板上市,为投资人带来了丰厚回报。
Question 02 ▼
如何深入产业、切实帮助初创企业?
我们投资的初创企业通常都拥有关键技术,而这些技术一定是行业痛点所在。那么,如何与跨国企业合作呢?首先,这个痛点必须是跨国企业也能看到的,这意味着市场验证已经完成。然而,从技术到产品的商业化过程非常艰难。以天奈科技为例,从零收入到生产出第一批产品,再到找到第一个客户并完成首笔订单,这个过程意味着技术已经具备市场价值。从100万人民币的订单到每月100万的收入,意味着客户开始重复下单,表明产品质量趋于稳定。然而,这还远未达到盈利阶段。从每月100万到每周100万,再到每天100万,每一步都是一个巨大的跨越。这需要构建完整的生产、制造和供应链体系,并优化成本结构。即使一切顺利,这个过程至少需要5年,而大多数情况下需要7到10年。在这个过程中,跨国企业可以提供多方面的帮助。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基金会引入一些500强企业作为LP,借助他们的资源,帮助被投企业缩短成长周期。
举个例子,我们投资的微构工场专注于PHA产品,目前正与百事公司洽谈合作。最初,这个项目还只是清华大学实验室里的一个研究课题。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生产,再到满足下游客户需求,这需要与跨国企业紧密合作,了解他们对包装材料的具体需求。同时,还需要与传统石油化工企业合作,推动原料向生物化学转型。因此,我们需要在两个层面上与跨国企业合作,帮助初创企业实现技术商业化,并为绿色供应链建设贡献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不同阶段都需要与跨国企业深入合作,从而强化我们对被投企业的赋能。
Question 03 ▼
如何平衡新技术的投资和回报?
虽然我们有耐心,但也希望企业能尽快从技术转化为产品,并实现收入的持续增长。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除了与跨国巨头合作外,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市场固然重要,但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如果市场规模不足10亿美元,我们通常不会投资。而要进入这样的市场,底层实力至关重要,其中技术实力是基础,但创业者和团队才是成败的关键。因此,我们通常会采用自上而下(Top-down)的方法,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在合成生物和储能这两个细分赛道,我们会深入研究,确保投资的是领先的技术和团队。一旦投资了领先的团队,我们会通过赋能等方式支持他们。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优秀的创业者往往会吸引其他优秀的创业者。我们最好的项目通常是由过去成功的创业者推荐的。因此,我们不仅要求被投企业专注,作为创投机构,我们也非常专注。例如,在储能行业,我们从正极、负极、隔离膜到电解液,几乎覆盖了整个供应链。在合成生物领域,我们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此外,一些创业者已经成功创办了多家企业。例如,我在硅谷投资的一家软件公司被德国企业收购后,创业者回到深圳二次创业,我们再次投资了他的新项目,目前进展顺利。另一个例子是天奈科技,随着碳纳米管在绿色出行领域的成功应用,他们开始向负极材料领域拓展,我们也继续投资了他们的新项目。因此,我认为缩短技术转化和商业化时间的关键在于选对团队。当然,与跨国巨头合作,赋能初创企业也是不可或缺的。这是我们的一些经验分享。
Question 04 ▼
对于投资可持续创新的期待
我认为绿色转型已成为不可逆的大趋势。我期待更多跨国巨头能像百事一样,积极参与绿色初创企业的加速发展。此外,AI的加入将为绿色转型带来新的里程碑,并加速这一进程。